近日,關于降低國有景區得門票價格報告引發行業熱議,在門票經濟之外,景區如何尋求二次消費的突破口,今天的話題將圍繞“文創賦能,景區二次消費怎么搞?”分享風景文創在旅游文創行業的思考。
在旅游消費升級時代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本質就是文化;促使二次消費的關鍵又是什么?是情感,有情感的品牌、有情感的內容、有情感的產品、有情感的場景成為重中之重。我們做旅游文創的,要充分考慮情感需求,洞察人性、研究市場、研究資源怎么來轉化,二次消費才好搞起來。
PART 1 消費趨勢
1、門票經濟向文創經濟的轉變
在景區的經濟收入中,門票是硬性收入,當景區發展成熟后,恰恰需要的是彈性收入,購物、吃住、娛樂等是最大的彈性要素。這些都需要景區經營者轉變運營思路,降低門票,打造更多配套設施,提升文化內涵,發展二次消費。從市場環境來看,將門票經濟向文化產業經濟轉型升級,降低或取消門票收費已成為趨勢。
2、旅游商品向文創產品的轉變
十年前,開始做旅游文創的時候,大家談論的是旅游商品,旅游文創是近幾年隨故宮文創火爆之后興起的熱詞。以往我們認知的旅游商品僅僅停留在工藝品、紀念品、農副產品的層面;隨著市場的變化,傳統的旅游紀念品、工藝品銷售逐年下降,而文化創意品、生活用品、文創美食、文創體驗等成為主流發展方向。旅游商品向旅游文創轉變,旅游文創向大文創產業轉變,“文創+旅游”成為旅游消費發展的大趨勢。
3、理性消費向情感消費的轉變
旅游的消費行為可以劃為兩個大類:一類是理性消費,另一類是情感消費。理性消費需要功能、便捷、實惠,而情感消費則需要打動人們的內心,而二次消費很大比重就是來自情感消費環節。目前,中國旅游即將迎來品質消費的時代,其核心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內心情感需求,這與旅游體驗式購物方式不謀而合。情感體驗、情感認同、情感觸動最終產生情感消費。
PART 2 消費痛點
1、景區有流量、無用戶
國內很多景區每年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游客量,大多依托門票經濟,二次消費比重非常低,如何變存量為增量,是風景文創一直在思考的,也是景區的痛點。
這里所指的無用戶,不是指無游客,而是那些來景區愿意花錢,主動傳播分享,并且來了還想再來的,才是真正景區的用戶,這些用戶正是未來二次消費變現的基礎。反觀很多景區連游客姓名、年齡、職業等等都不清楚,就很難打造出用戶愿意買單的產品和服務。
2、景區有用戶、無產品
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2018年春節期間,出境游達到650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日本成為最受歡迎的國家,在受訪的游客中有一半以上購物消費在20萬日元(約合11860元人民幣)以上。這組數據可以看出,伴隨經濟的發展,中國游客具有非常大的潛在購物消費需求,但因市場缺乏好的產品,最終難以形成購買。正如故宮一年10億文創產品消費收入,取決于巨大的客流基礎,加上市場過硬的文創產品。因此,對購物的潛力大的景區,一定要好好利用流量,打造好產品才是王道。
3、景區有產品、無轉化
有些景區經營者較早的發展二次消費,并形成可消費產品,可一直轉化率不高,面臨投入大、產出少的困境,這其中產品環節必然是存在問題的。我們認為景區二次消費是一個系統體驗后的消費行為,如果只是單環節的產品研發,難以與景區整體文化、產品、體驗、場景等因素形成深度聯動,需要我們經營者前期就要充分考慮賣給誰?賣什么?怎么賣?
PART 3 解決路徑
1、超級IP孵化,打造消費吸金力
現在是一個IP時代,好的IP具備替代性小、黏性更大、文化內容更豐富、商業模式更多元、變現能力更強的特質,這些都是旅游景區開發運營必須考慮的問題。如何將景區內容與IP結合?將其轉化為一種情感化的消費,形成內核吸引力,正是這種內在的基因IP更容易讓景區產生差異化的競爭壁壘。
在韓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風靡亞洲的超級IP:Line friends,呆萌的布朗熊,活潑的可妮兔,單純的莎莉雞,還有一眾小伙伴,它們是來自“Line”的聊天社交軟件,作為聊天時候表達心情的貼圖和表情。隨著它們知名度越來越大,便衍生了很多Line friends 的卡通主題商店,遍布全球,成為眾多年輕人去韓國旅游必去的景點。超高認知度,加上龐大的粉絲,創造了表情包年收入17億的吸金力,成為韓國文化輸出的一張超級名片。
2、塑造自主品牌,打造重復消費力
我們在旅游消費時都面臨過上哪買?買哪個品牌?哪個產品的困境,其困惑的背后是缺乏強認知的品牌,在情感消費時代,自主品牌打造變的尤為重要。品牌代表在消費者眼中形象、對消費者承諾,所以景區在業態品牌上需要差異化規劃和培育,塑造二次消費的品牌矩陣,通過長期運營,塑造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和買單。此外,當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可打破景區銷售的瓶頸,構建立體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增加游客的重復購買力。
我們去廈門鼓浪嶼旅游時候,就會發現景區有很多原創的文創品牌,這些品牌不但積累了自帶流量的粉絲基礎,并形成了品牌文創標簽,游客通過線下體驗消費后,還有大量的消費其實是在景區外及線上完成的,這樣大大提高了品牌的重復購買力。同時景區品牌與業態品牌之間也能形成相互賦能的能量,形成品牌疊加效應。
3、極致文創爆品,打造消費引爆點
對于景區二次消費來說,最具價值的還是原創內容,我們認為這是未來景區消費更具有想像力的板塊。所以這里定義的文創爆品不僅可以消費,可以形成景區引爆市場的載體,也可以增加游客的情感黏性,充當著維護客戶關系的角色。同時文創商品是景區在地文化的直接體現,屬于景區可移動的風景,這就使文創商品成為旅游目的地體驗的一個極好的補充和延伸。
以恭王府景區“福”為例,“福”字為恭王府評上國家5A景區立了大功。恭王府正是圍繞著這個“福”字,找到了自己在旅游市場上的一席之地,并創造了一年1.2億的文創消費收入。僅“福”字一項,便已開發數百種文化產品,功能多樣,材質多樣,形式各異。單一款產品牛皮壺,一年銷售額接近1000萬元,恭王府爆品開發模式成為景區二次消費的重要代表。
4、重構場景體驗,打造消費主題空間
二次消費賣的不僅是產品,而是一種主題化的生活方式。在品質旅游時代,消費升級釋放的體驗式購物需求,使得線下空間重新作為變現得入口被矚目,而變現的路徑必須通過多元化的消費場景來實現。從文創商業的角度,需要人、物、空間保持文化認知的一致性,才能一步步構建主題化空間的強大勢能。拈花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去過拈花灣的人對街區商業體驗應該印象都很深刻,其中核心的秘訣就是主題文化場景的營造,從建筑、景觀、空間肌理、商業業態、旅游活動到景區生活方式,無不以禪文化為靈魂,打造禪文化的場景、情景、意境,從而實現2016年拈花灣的客流量為148.7萬人次,當年門票收入為7675萬元,而購物、住宿、餐飲等二次消費收入達到了1.31億元的佳績。
另外以日本蔦屋書店為例,被稱為文創商業的朝圣地,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這與其構建的極致的場景化密不可分。書店融入咖啡、飲食、親子、寵物美容、文體和慢生活等多維度消費空間,并定位“生活方式提案者”,甚至還開發出了公園綠地,這儼然已經成了一個超越書店的文化生活空間,任何年齡階層的人都可以在這里感受到一種類似“家”的舒適感。截至2016年底,蔦屋書店在日本開設1459家門店,書籍和雜志銷售額約1300億日元(約合79億人民幣),蔦屋書店發行的會員卡T-Card有6000多萬張,占到日本總人口的一半。這些都是用場景體驗感去營造實體商業的吸引力。
5、文創賦能產業,打造全域化消費方式
對于景區來說,文化必然是消費的核心,每一個景區的品牌、產業、業態都將圍繞自身文化來構建消費內容。在缺乏主題文化的時候,單個消費環節難以形成互動,缺乏整體旅游消費聚集的動能,所以文化的革新需要創意來激活,賦能景區全域化的消費力。
以風景文創服務的卓爾文旅長陽禮物文創項目為例,一期我們文創產品以木橋溪景區文創開發為主,但在品牌構建、IP孵化、銷售渠道等方面則立足長陽全縣,形成全域化文創開發銷售體系,讓景區消費走出去,增強景區的內外消費聯動。目前長陽禮物已成為長陽縣域旅游購物消費的首選連鎖品牌,彌補了長陽旅游文創購物市場的空白。在打造景區消費時不能就景區做景區,要依托文創賦能,用全域化的思維構建景區內外聯動的消費場景。
長陽卓爾文創綜合開發——風景文創全程服務
在這個文創復興的時代,文創在旅游產業的勢能已經非常明顯,很多成熟景區都開始布局各自的文創內容,文創賦能景區二次消費,是希望文創的價值能更大化的為旅游服務,為游客提供更有用、有趣、有文化的消費體驗。
作者:劉小波 風景文創|合伙人
聲明:本文為風景文創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處
注釋:項目圖片由風景文創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