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中國還處于一個相機并不普及的年代,與今天人人隨時拿起手機記錄生活的智能時代大為不同。
那時候,唯有畫家手里的筆墨才能記下生活的零碎片段與富華貧窮,畫卷便是那時的相片。今天就來講一幅因乾隆而誕生的畫卷。
清朝年間,人文薈萃,物產豐饒的蘇州深得帝王的流連愛好,乾隆皇帝更是六次下南巡在蘇州停留,停駐的時間更是大大超過了康熙。
即使這樣仍不能消解乾隆帝對這座城市的相思之情。于是,乾隆帝命畫師徐揚摹寫留念,以便能隨時瞧一眼這世間的繁華美景。
徐揚世居蘇州,多次陪同皇帝下江南,對圣意心領神會,憑借著自己對家鄉歷史、文化與地理的諳熟,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畫成《姑蘇繁華圖》,進獻給乾隆帝。
畫卷全長1225厘米,寬35.8厘米,以長卷形式和散點透視技法, 是繼宋代《清明上河圖》后的又一宏偉長卷,現為國家一級文物,保存于遼寧省博物館,曾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
《姑蘇繁華圖》畫面自靈巖山起,由木瀆鎮東行,過橫山,渡石湖,歷上方山,介獅、何兩山間,蘇州郡城、經盤、胥、閶三門,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
整個畫卷自西向東展開,由鄉村入城市,重點描繪了一村(山前)、一鎮(蘇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畫筆所至之處,連錦數十里內的田園水鄉、城池村鎮、社會風情躍然紙上。
完整地表現了當時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市井風情,描繪了乾隆年間蘇州繁華的景象。同時,這也是研究200多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資料,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
據粗略統計,圖中人物接肩摩踵熙來攘往者多達12000余人;河中船帆如云,官船、貨船、客船、雜貨船、畫舫、木簰竹筏約近400條;街道上商店林立,市招高揚,可以辨認的各類市招約有260余家;各式橋梁50余座;文化戲曲場景10余處,充分展示了盛清時期蘇州高度文明的盛況。
整卷畫里從胥門到山塘街一帶,是文獻中記載最多、本地人最愿稱道、外地人最為留戀的蘇州最為繁華的商業文化地段。
在姑蘇繁華圖的核心位置有一家特別的店鋪,位于木瀆鎮上的拱橋旁,店鋪的門口掛著一行5個不同的牌子,上面寫著“桂花露”“乳酪酥”“玉露霜”“太史餅 ”“狀元糕”。
食物是文化傳遞的載體,一代又一代的人對于味蕾的共同記憶匯成當地人獨有的風情。
在發現這些乾隆年間木瀆的姑蘇小吃已經部分失傳后,我們決定進行三百年前的美食新創。
結合最傳統的蘇式糕點做法,帶你穿越回乾隆年間,推出新品“姑蘇繁華糕”——5款糕點,帶你感知古老的姑蘇味道。
桂花露
桂花是蘇州市花,
江南人家有庭有院的,
要種兩棵樹:一棵金桂、一棵銀桂。
以桂制糕,花瓣和糖的面點,
包裹著不張揚、耐極回味的、
蘇式美學與生活方式。
乳酪酥
《紅樓夢》第十九回元春省親,
賜給寶玉一份糖蒸酥酪,寶玉留下賞給襲人。
在姑蘇這“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奶酪點心,是一二等好食。
玉露霜
將時間發條擰回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羅曼史,
越女西施在溪水邊洗臉,
為木瀆留下一片脂粉塘。
光陰之于美人是什么?
是玫瑰芬芳,是一塊玉露霜。
太史餅
乾隆南巡應見,木瀆橋頭的糕點鋪,
日夜對著河道里穿梭往來的漕運大船,
才子名仕信步橋上,坊巷絲竹相聞。
一鍋新餅出爐了,嘶、燒紅了人間煙火。
狀元糕
鼎甲之盛,莫盛于蘇州府。
這里 —— 狀元之鄉、
歷史上狀元產量最高的城市,
清朝每四個半狀元中就有一個來自蘇州。
盛世富足,學子勤讀書,百姓閑吃糕。
江湖上次聚齊這五種糕時
還是乾隆年間
彼時
盛世繁華 百姓吃糕
今日
神糕穿越 重現江湖
前往線下店鋪 木瀆風物記 自主購買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木瀆鎮山塘街王家橋羨園106號
圖片來源:部分來源于網絡